日期:2009年09月06日 天氣:昆明晴時陣雨
【金殿風景區】
位於昆明市東郊的鳴鳳山麓,占地1773畝距市區8公里。
古時這裡經常有禽鳥類出沒於此,其中以鸚鵡為多,
於是便有了"鸚鵡山"的稱呼。
明代亦有許多孔雀聚集於此山,當地居民以為是鳳凰,
又經常聽到孔雀的鳴叫,因此這裡又稱為"鳴鳳山"。
創建于明萬曆三十年(1602)明崇禎十年(1637)
銅殿遷賓川雞足山,清康熙十年(1671)
平西王吳三桂重建現存這幢重簷歇山式真武銅殿,
銅殿重250噸,是中國最大的銅建築,
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純銅鑄殿。
通過金殿入口牌樓後,步行大約200公尺的上坡,
便可見到太和宮門外的紅牆,
上面有明代留下的《鸚鵡春深》四個大字。
從山腳下步行上山,過迎仙橋,
進“鳴鳳勝景”坊,途徑“第一天門”、“二天門”和“三天門”。
攀上天門,即可見古樸莊重的“太和宮”大門。
聯雲:“畫棟連雲,只占青山三畝地;朱樓映日,別開綠野一重天”。
入寺門,再過欞星門,可見巍然屹立的磚城,
擊長約數十丈,略似皇家紫禁城。
沿階進“城”,迎面高高的臺階上,
便是太和宮的中心建築,著名的金殿。
魁星樓
穿過櫺星門繼續向前行,便可見到這座青磚所圍的建築,
它也被稱作"紫禁城",是明朝萬曆年間陳用賓所建,
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了。
仔細看城磚卻大小不一,原來大城磚是明朝的原始建築,
小城磚則是道光年間,因地震損壞而修補上去的。
內供奉魁星
這座名聲顯赫的金殿屬於太和宮的一部分,
裏裏外外全都是銅鑄的,總重量達250噸,
為重簷飛閣仿木結構方形建築,殿高6.7米,
寬、深皆為7.8米,仿木結構,
重簷歇山式的建築,四壁由36扇格子門組成,
包括樑柱斗拱、瓦楞頂簷、神像羅幔、
桌案瓶器、匾楹旌旗等都是用銅鑄成。
當年吳三桂重建此殿的主因之一,就是與愛妾陳圓圓來此避暑。
殿內中間供奉真武大帝,
兩旁有金童玉女隨侍,最外兩側則是龜蛇二將。
殿簷懸掛《仁威之殿》跟《南無無量壽佛》的匾額,
頗有"佛道一家"的感覺。
金殿大樑上尚可看到銅鑄字樣:
"大清康熙十年,歲次辛亥,大呂月(即十月)六日之吉,
平西親王吳三桂敬築"。
金殿文物陳列館
內陳列著太和宮保存自明清以來的珍貴文物,
包括銅器、瓷器及字畫,還有真武大帝的伏魔法器:七星寶劍,
及吳三桂用過的大刀。
巨龜可不是一般的石龜,此乃傳說中,龍生九子之一,
排行第六的"贔(ㄅㄧˋ)屭(ㄒㄧˋ)"。
由於長得像龜,故俗稱"龍龜"。
贔屭因似龜有齒且善於負重,故中國古代不少著名石碑都由贔屭揹著。
在台灣台南的赤崁樓裡的石碑也都由贔屭背著
七星寶劍
吳三桂重建真武銅殿后,於清康熙十年(1671年),
鑄了這把"七星寶劍"懸褂在真武殿內,重約20斤
是銅殿中真武帝君的鎮山法寶,
此劍身兩面鑲有七顆銅星,這就是碑記中所載:
真武"慧劍高懸,常伏魔制怪"。
吳三桂大刀
吳三桂被封"平西親王",
於清康熙十年(1671年)建太和宮金殿,
為了炫耀其威武,建成銅殿後,
又將其使用過的一把木柄銅刀,留在太和宮供人們觀賞。
此刀總長2米,重12公斤,歷經數百年,
此刀刀身保存完好,木柄則是重新配裝的。
吳三桂與陳圓圓,自古以來~英雄難過美人關~
中國金殿博覽苑
此處將中國現存的著名銅殿,
1.湖北武當山金殿,明永樂十四年(1416年)建
2.山西五臺山銅殿,明萬曆三十年(1602年)建
3.山東泰山金闕,明萬歷四十三年(1615年)建
4.北京頤和園萬壽山寶雲閣,清乾隆二十年(1755年)建
按照比例縮小後匯集於一園,再施以造景相映,
形成了小巧玲瓏的銅殿博覽苑。
苑於1995年建成,參觀之後,
我們也比較能瞭解昆明金殿在全國銅殿中的重要地位。
接下來就是工商服務時間囉~普洱茶
這是再仿製進貢上京的金瓜普洱貢茶~
金馬碧雞坊
位於昆明市中軸線的三市街與金碧路交叉口,
高12米,寬18米,具有昆明民俗特色,
雕樑畫棟,精美絕倫,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,
西坊靠壁雞山而名為碧雞坊。
北與紀念賽典赤的“忠愛坊”相配,
合稱“品字三坊”,成為昆明鬧市勝景;
南與建于南詔的東西寺塔相映,顯示了昆明古老的文明。
昆明市於1997年決定在改造擴寬金碧路的同時,恢復重建“金馬壁雞坊”
據說~金馬碧雞坊的獨特之處,在於某個特定的時候,
會出現“金碧交輝”的奇景。
就是有那麼一天,太陽將落未落,
金色的餘輝從西邊照射碧雞坊,它的倒影投到東面街上;
同時,月亮則剛從東方升起,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,
將它的倒影投到西邊街面上;兩個牌坊的影子,漸移漸近,
最後互相交接。這就是“金碧交輝”。
相傳,清道光年間有一年,中秋之日恰逢秋分。
晴空一碧,萬里無雲。傍晚,許多群眾在三市街口等待,
到時,果真兩坊影子見於街面,不一會靠近相交,
至此,日落月升,交輝奇景逐步消失。